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分館」作為臺文館於首都發聲的平台,是臺灣文學從臺北邁向世界展演的櫥窗,透過國際交流展、國際作家/譯者駐館,並以跨界合作展演等形式,使文學結合其他藝術領域,利用融合與混搭,產生更為多元的文化效應 ,觸及國內外更廣泛的群眾對象。
糧食局倉庫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於105年12月30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基地在日治時期為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創立之愛國高等技藝女學校校舍舊址,二戰結束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校舍拆除,另於40至50年間興建現存建物「糧食局倉庫」,見證戰後糧食政策等歷史過程;其後歷經不同單位使用,建築外貌與原先既有風貌特色已有差異,但建築內部仍保存大跨度之木桁架,甚具特色。
本案主要工作內容及目標:
1. 依據臺灣文學意象、建築特色、未來發展及空間使用規劃,建立「臺灣文學糧倉」之「視覺識別系統」,並建置臺北分館「全區指標系統」。
2. 結合指標系統,策劃「文資修復現地展示」,呈現糧食局倉庫所在區位之空間歷史意義,以及歷史建築修復之具體歷程及珍貴工法。
watch previous <
watch next >
臺灣文學糧倉
Taiwan Literature Hub
臺北市
exhibition, others
2023-2025
clients
國立臺灣文學館
Participants
鄭真慧、游育瑄、施宏橋、謝孟容
Partners
工東創意整合有限公司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分館」作為臺文館於首都發聲的平台,是臺灣文學從臺北邁向世界展演的櫥窗,透過國際交流展、國際作家/譯者駐館,並以跨界合作展演等形式,使文學結合其他藝術領域,利用融合與混搭,產生更為多元的文化效應,觸及國內外更廣泛的群眾對象。
糧食局倉庫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於105年12月30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基地在日治時期為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創立之愛國高等技藝女學校校舍舊址,二戰結束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校舍拆除,另於40至50年間興建現存建物「糧食局倉庫」,見證戰後糧食政策等歷史過程;其後歷經不同單位使用,建築外貌與原先既有風貌特色已有差異,但建築內部仍保存大跨度之木桁架,甚具特色。
本案主要工作內容及目標:
1. 依據臺灣文學意象、建築特色、未來發展及空間使用規劃,建立「臺灣文學糧倉」之「視覺識別系統」,並建置臺北分館「全區指標系統」。
2. 結合指標系統,策劃「文資修復現地展示」,呈現糧食局倉庫所在區位之空間歷史意義,以及歷史建築修復之具體歷程及珍貴工法。